当前位置:通达金融百科网 >> 股票知识 >> 详情

保险资金增持权益资产的配置逻辑


2025-08-09

保险资金增持权益资产的配置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:

1. 长期收益目标驱动

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具有长期负债特性,需通过权益资产获取更高收益以覆盖保单成本。历史数据显示,A股长期年化收益率显著高于债券,适度提升权益配置可优化组合久期匹配能力,降低利差损风险。例如,上市险企近三年权益类资产占比普遍从12%提升至15%-20%。

2. 资产负债匹配需求

增配高股息权益资产可改善现金流匹配。大型险企偏好银行、公用事业等板块,其5%+的股息率能稳定贡献收益,同时波动率低于成长股。2023年险资持有银行股市值超1.2万亿元,占其权益持仓的43%。

3. 监管政策放宽

银保监会2021年将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从30%提至35%,并取消保险资管公司自有资金投资限制。偿二代二期工程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资本消耗降低,直接刺激险资增配优质上市公司。

4. 利率下行环境下的替代选择

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.5%的背景下,传统固收资产无法满足4%-5%的投资收益要求。权益资产的股息收益+资本增值潜力成为对冲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,尤其高ROE的核心资产更具吸引力。

5. 估值周期与逆向布局

险资通常采用"低估值+高安全边际"策略,在沪深300市盈率低于12倍时主动加仓。2018年底和2022年Q4的市场低点均出现险资大幅抄底行为,体现其逆周期配置特性。

6. 新会计准则(IFRS9)影响

IFRS9实施后,权益资产需按公允价值计量。为减少利润波动,险资倾向增加OCI类账户占比,并通过大宗交易、定增等方式获取折价筹码,2023年险资参与定增规模同比增长67%。

7. 多元化配置需求

除A股外,险资通过沪港通、QDII等渠道增配港股(尤其是互联网龙头)及海外资产,分散单一市场风险。部分头部险企港股持仓已超权益仓位的30%。

补充知识:保险资金权益投资实行"双线监管",既受银保监会大类比例限制,也需符合偿付能力监管规则。实际操作中,保险公司会采用"核心+卫星"策略,70%仓位配置指数ETF或蓝筹股打底,30%用于行业轮动或量化对冲。当前政策鼓励险资参与资本市场改革,包括科创板战略配售、REITs投资等创新工具,进一步拓展收益来源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