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技术分析预测外汇市场走势是一种通过研究历史价格、成交量等市场数据来预判未来价格变动的方法,其核心逻辑是市场行为反映一切信息、价格呈趋势运动以及历史会重演。以下是具体方法和扩展要点: 1. 趋势分析 - 趋
M2货币供应量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性,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体现:
1. 购买力平价(PPP)理论的影响
M2增长过快可能导致国内通胀上升,削弱本币购买力。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,本币对内贬值可能传导至对外贬值(汇率下跌)。但这一过程存在时滞,且受其他因素(如贸易结构、资本流动)干扰。
2. 利率渠道的间接传导
央行扩大M2通常伴随宽松货币政策,导致市场利率走低。利差缩窄可能引发套利资本外流,增加外汇市场本币抛压。例如,美联储量化宽松期间美元指数走弱即为此类现象的体现。
3. 资本项目开放度的影响
在资本账户管制严格的经济体(如中国),M2增长对汇率的直接冲击较弱;但在开放经济体(如欧元区),M2扩张更容易通过跨境资本流动影响汇率。新兴市场国家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。
4. 市场预期自我实现效应
持续M2高增速可能引发市场对货币贬值的长期预期,导致企业和居民增持外汇资产,形成“贬值预期→资本外流→实际贬值”的负反馈循环。2015-2016年汇率波动即包含此类心理因素。
5. 政策干预的缓冲作用
部分央行会通过外汇市场操作(如抛售外储)或宏观审慎工具(如外汇风险准备金)对冲M2扩张的影响。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政策而日元波动有限,便是政策干预与市场博弈的结果。
6. 结构性差异的调节效应
出口导向型经济体(如德国)即使M2增长较快,因经常账户盈余支撑,汇率可能保持稳定;而依赖资本流入的经济体(如部分新兴市场)则更易受冲击。
扩展知识:
国际清算银行(BIS)研究显示,M2/GDP比率超过200%的经济体,其汇率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的敏感性显著增强。
现代货币理论(MMT)认为,主权货币国家在浮动汇率制下可通过财政货币化扩大M2而不必然导致汇率崩溃,但这一观点存在争议。
实践中需结合通胀目标制、外汇干预政策、国际收支结构等多维度分析,单纯依靠M2增速预判汇率走势具有局限性。
标签:货币供应量